6月3日,第四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以下简称“DIA奖”)初评评审会议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正式启动。组委会特邀国内外共6个国家和地区的18位行业权威代表组成初评评审团,依据“金智塔”评价体系标准,从设计专业的维度关注作品的基本品质及创新性,最终采用分组投票和集体复议的方式共同评选出入围复评的优秀设计作品。初评入围结果将于6月13日在官方平台公布,请持续关注。
第四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初评评审会议正式启动,图为评委们现场合影
据悉,本年度DIA奖作品征集已截止。今年组委会开放报名时间仅三个月,共收到全球设计作品7280件。其中,“智造奖”的申报数量较往年相比有所增长,新增斯洛文尼亚、阿富汗、罗马尼亚、巴基斯坦四个参赛国家。迄今为止,DIA奖参赛者已覆盖全球五大洲的 56个国家和地区。
第四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初评评审会议现场
本届初评会议为线下评审,18位国内外评委齐聚现场遴选作品。“我觉得很多产品还是能够很好地反映这几年整个行业的发展,整体质量非常不错。”江南大学校长助理、设计学院院长张凌浩是本届初评评委之一,在他的印象里,本次参赛作品中,一些大型国企的设计制造及品牌传播的品质都较高,反映了行业领先者整体的创新转化实力。其次是一些小型设计公司在从设计驱动到创业落地的途径中和国外设计公司的合作趋多,“同时,经过DIA团队这些年在全球推广方面的努力,这次带来了如斯洛文尼亚、阿富汗等国的参赛作品,很有地方特点。而中国广大设计院校的参与也很踊跃,这让我觉得可喜,一旦它们未来和中国产业转化的力量深度结合,则非常值得期待。”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王昀教授
“我们是一个很有包容性的设计奖项。”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王昀教授表示:职业跨度大-有程序员,有外科医生,当然还有设计师;年龄跨度大-有高中生,也有老先生;地域跨度大-横跨五大洲;行业跨度大-从名企到名校,非常多样化。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初评活动之一,今年DIA涌现了一个“新玩法”—D·will讲堂,其为中国美术学院文创中心依托DIA奖专家发起的传播设计思想的平台。6月4日,DIA奖十余位初评评委将在中国美术学院文创中心首次开讲,向青年一代分享各自领域内最前沿的设计思想,畅谈其设计生涯中点滴与感悟,旨在以设计会友,促进设计思维的交融。
D·will讲堂首次开讲
“国际化”+“学院奖”
作为一个浙江本土诞生的工业设计大奖,DIA奖和国内大多数奖项不一样,很多人对它的印象是——成长速度快、国际化、资源丰富等,但这都与其“学院奖”的独特定位是分不开的。中国美术学院,一所拥有90多年历史的艺术名校,自1928年建校起就被称作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由中国美术学院来办奖,无疑是为这个年轻的奖项做了一个强大的学术支撑。 “正是由于DIA奖“国际化”与“学院奖”的特色,才得以仅用短短四年,就获得了国际设计评审界的广泛认同,有了令他们惊叹的影响力。”DIA奖组委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宋建明表示,在奖项建立初期,组委会研究团队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把凡是一个“学院派”能想到的事情全都琢磨了一遍,最终提炼出“人文智性、生活智慧、科艺智能、产业智库”的核心价值观,并围绕其创建了一套从征集方式、评审规则、评奖标准到运营规范等一系列的实施方案。如今,DIA奖已被业内认为是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奖项。除了拥有500余名国际专家库资源之外,还与五大洲百余个著名国际设计机构、设计周组织、设计协会等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DIA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是中国首个工业设计领域的学院奖。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共同协办,浙江省人民政府支持。
DIA奖 “金智塔”评价体系